bob勃比下载专业从事水处理技术开发、电加热蒸汽锅炉、电加热蒸汽发生器设备的高科技企业
bob勃比下载
Zibo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Co., Ltd.江南茅山,革命圣地。曾锤炼出无数革命志士,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革命铁军”用铮铮铁骨树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茅山脚下,地表深处,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盐矿资源。千百年来,勤劳的人们在这里开采矿盐,滋养着金坛这方百姓。今天,这样的“铁军精神”在这片大地上广为流传。
一支由32个平均岁数35岁的华能年轻人组成的“华能铁军”,扛起绿色能源发展大旗,大跨步走进金坛,立志穿越古老盐穴,为它们和绿色能源牵上线、搭上桥,要在盐穴储能这一“无人区”干起一番大事业,为长江三角区的青山绿水,书写华能的靓丽答卷。
2022年5月26日,伴随着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卢强在视频中的宣告“我宣布: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今日正式投入运营!”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正式投产。这个电站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压缩空气“零碳”储能技术从“教科书”走向了工程应用。
2020年9月22日,习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离不开储能这一重要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强调。
近年来,中国华能作为电力行业的领军企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与中盐集团、清华大学等单位强强合作,不断攻坚克难,积极探索了以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为代表的一条新型储能技术高水平发展的新路子。
“我们这个盐穴储能项目的建设,是中国华能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的又一重大举措。我们一定要摒除‘传统思路’,既要‘快新稳’又要‘慢细准’;既要打一场攻坚战,更要打一场突围战!”80后的项目总负责人蔺通,是华能科学技术创新战线的“老兵”,更是一名业务“尖兵”。
从项目萌芽、落地规划,到初具雏形、正式投产,蔺通以创新思路为矛,冲锋在前,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
导热油是整个工程投资最高且直接影响储能效率的项目,为了选好合适的导热油,蔺通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线上和线下调研,与美国、德国以及国内厂商进行了数十次技术和供货方案沟通,最终确定了高温导热油的国产化方案并取得成功。全球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意味着项目建设过程充满了更多的未知、困难、空白和不确定。在压缩机制造催缴、首次并网试验许可、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转序、机组整组启动方案确定、价格机制申请的项目难点和关键时刻,蔺通总是冲锋在前,迎难而上,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
在工程筹备和建设过程中,蔺通连续3年节假日带头值守基建现场,连续两年春节都在现场与参建单位共同度过。在他科学高效的组织协调下,一条条举措如约而至,一件件困难迎刃而解,一个个节点如期完成……
项目建设初期,受困于无先例可循,金坛盐穴项目面临着设备研发难和首次集成难的双重阻力。
如何在高温、高压、高流量的环境下,实现压缩热能量的高效梯级回收和再利用?如何在低温冲转透平机时,控制排气温度……一系列难题让项目部的每个人都有些忐忑:“这一个项目还能顺利完成吗?”
“时间不等人,没有先例,我们就是先例!无经验,我们就摸索经验!”蔺通在开工动员会上掷地有声。
项目部第一时间成立设备保供、安装调试、技术革新等专项攻坚小组,以党员为核心,以时间为轴,以部件为标,签署“军令状”,认领“攻坚地”。党员冲锋陷阵在前,保障安装进度和调试计划不偏移,派专人驻厂监造,化解主设备供货延期风险。
面对疫情反复,项目团队及外包单位共计412人曾连续驻地封闭达100余天,他们干脆扎根在现场,形成“以工地为家、吃住一起”的生活模式,全方面进入防疫管控状态。项目成功实现了疫情防控“零感染”,设备交付“零滞后”和安装调试“零差错”。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镌刻着“华能铁军”的奋进足迹。项目调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全球最大压缩机组启停操作”,由于涉及大功率压缩机组的喘振控制、阻塞控制、串联控制等众多技术难点,其操作难度和复杂性远高于常规机组水平。
2022年4月20日深夜,距离项目投产仅有一个月,在集控室操作台前,技术带头人庞里波和他的团队紧张地盯着盘前的每一项参数。“全球就这么一台,若是跳机导致核心部件损坏,后果不堪设想!”他屏住呼吸,豆大的汗水顺着额头流下,他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尝试启动压缩机了。
压缩机内气流令人不安的“喘动”和齿轮来回碰撞的声音,每一声都敲打在小组成员的心头。庞里波带领团队深入研究系统与装备特性,提升温度,增加流量,操作步序精确到秒。不知道熬了多少个通宵,不记得经过多少次尝试,他们在国内工业领域首创了《三段串联式压缩机联合启动及停机方法》,该操作法极大程度降低了潜在机组损伤率,将启动时间缩短了50%,每年可至少节约用电300万度,极大地提升了机组电换电效率,成功攻克了串联式大型压缩机启停难题。
地下盐穴至电站1200米的主要管道如何去除施工前留下的杂质?这是困扰项目团队的一大难题。
庞里波与工程技术人员反复论证,多次调研,将数次吹扫失败的数据总结归纳、细致分析,文件夹里2000多个Excel表格垒成试验成功的敲门砖。最终,他们摸索出一套全新的“Pig夹液清洗+高压空气分段吹扫技术”,为后续其他储能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项目建设期间,团队无差错操作1125项,倒送电、分部试运、透平机冲转一次成功。纠正了主气管路改道、备用电源设计缺失、UPS电源设计错误等多项设计和施工漏项、错误,处理缺陷132条。储能电站顺利完成倒送电、并网试验、满负荷运行、商业投运等关键节点任务,取得了重点项目建设的决战决胜,跑出了储能项目建设的“华能加速度”。
压缩机连续调试期间,轴承振动不合格,热控专业负责人左祥连续48小时趴在狭小的齿轮箱内,对着100多个热控测点一根一根反复拆除和安装。调试成功后,他扶着酸痛难忍的腰,第一个打视频电话把喜讯告诉未婚妻。屏幕里的未婚妻笑脸盈盈,他却满怀歉疚。太多心绪来不及倾诉、太多故事无暇分享,他只能用简单的关心代替千言万语。但看着项目关键节点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让他更加坚定地相信“一切都值得”!
冬雨绵绵的凌晨五点,透平机专业负责人杨清格勒早已守在了吊装现场。为确保实施工程质量,他已硬生生地在零下5℃的户外站了一天一夜。回到驻地后,同住的室友才发现他脚上竟然生满了冻疮,有些甚至已经皲裂化脓。当看到160多吨重、9米长的空气透平缓缓落在透平岛上,杨清格勒悬着的心终于落下,熬红的双眼里尽是喜悦。
这样的故事在项目部太多太多,正是因为他们心中始终“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比毅力、比进度、比贡献,积力之所举,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去,攻关“储能”堡垒。
从“无标准可依”到“我们就是标准”,储能项目部一路摸爬滚打,硬是走出了一条“科技成果凝练成金”之路。
储能研发技术专家陈辉正是这条“无形”战线上的探路者。作为集团首批授牌的“华能创客工作室”负责人,陈辉担起了储能项目科学技术创新的重任,他的脚下有一个“风火轮”,经常穿梭在国标委、中电联等国内归口单位的大楼里,也常常会出现在中国电科院、西安热工院等标准合作单位会议室里。
创建IEC国际标准的关键时刻,妻子突然病倒了。在妻子做手术的前一天,陈辉焦虑得一夜未眠。清晨,他双手颤抖地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下名字后,就匆忙赶赴外地参加标准化会议。会议结束,他才顾上打开手机听妻子发来的语音。听到妻子术后虚弱地安慰他:“我没事,你安心工作。”后百感交集、泪流满面,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随即又投入到紧张繁杂的标准制定工作中。
随着IEC国际标准《国际电工词汇接地与电击防护》《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标识系统(KKS)编码导则》等首创标准的发布,以及压缩空气-燃气双工质联合循环发电系统获国际专利授权,我们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保护体系正茁壮成长”。
作为国家示范项目,储能项目参与发布IEC国际标准一项,立项IEC国际标准一项,已授权专利21项(含1项国际专利),构建起扎实的知识产权保护屏障。项目部青年员工陈俊彦作为IEC注册专家,在国际电工委员会术语与定义的年会上,向各国专家意气风发地讲述了中国的“储能故事”,与会的日、德专家会议结束后特意找到他,充分肯定了中国对世界非补燃压缩空气领域所做出的技术与理论贡献。
“这个项目对我们来说,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项目部主任贾红金说道,“在实践中,我们培养、锻炼和储备了一支像陈俊彦这样的储能领域人才队伍。这支30多人的人才队伍有着丰富的基建工程经验,有着对压缩空气原理非常深刻透彻了解,以及对未来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理论架构和工程应用都有着很深认识。因为有了他们,使华能集团站上国内储能领域的第一方阵。”
38℃、39℃、40℃、41℃……2022年6月下旬以来,异常高温天气持续占据江苏的大片区域。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正式开启“迎峰度夏”模式,为了配合电网负荷调配,电站从每周“两储两发”变为每天“一储一发”,迎来了投产以后的第一个“大烤”。
因为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特殊性,每日电站要在储能压缩和释能发电两种状态之间来回切换,大到一套系统,小至一个开关、阀门都需要频繁的启停开关,极大考验了电站运维人员的调整能力和操作水平。
高温酷暑下,巡检陈云浩拿着晒得发烫的扳手开展现场作业,值班员徐尉钦穿戴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和绝缘手套倒闸送电……随着透平机的轰鸣,机组准时满负荷发电,当他们回到集控室时,原本宽松的工装俨然变成了“紧身衣”,湿漉漉地贴在身上,像是刚从水里捞出一般。
电站每日储发,作为一名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值长,刘磊以电站为家,每天只睡5-6个小时,全身心投入“削峰填谷”。
迎峰度夏期间,仅2022年8月份电站就完成储能、发电各25次,累计发电345.24万度,最大限度缓解了今夏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在这场硬仗中,“华能铁军”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用汗水践行对国家“双碳”的责任与担当。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华能铁军”的坚持不懈和使命担当,终于将勇于创新的设想,落地为敢为人先的实践,建设成新型储能的示范,将华能践行“双碳”发展的篇章镌刻在中国绿色能源发展的书册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